返岗就业、专场招聘、开发公益性岗位——

就业扶贫送来增收门路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何欢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1-05 09:21 字号:

“现在好了,不出远门就有工作。”去年,通江县诺江镇原城北村贫困户杜继尧没有再四处打零工,成了村上公益性岗位的一名保洁员,主要负责村道路清扫和环境整治工作,每月有固定收入300元。

2020年以来,我市坚持脱贫攻坚“必答题”和防控疫情“加试题”两题同答,通过开辟“绿色返岗通道”、组织专场招聘、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做好贫困人口务工就业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脱贫攻坚的影响。

从家门到厂门

定点输送返岗劳动力万余人

2020年初是通江县广纳镇就业扶贫工作站最忙碌的时候。“起初,要先到村委会开返乡证明,拿上证明到卫生院做健康体检,再持健康证明到镇政府登记、开通行证,来回要跑好几趟。后面为了我们能及时返岗,开通了‘绿色通道’,镇、村都有专人在卫生院办公,一个多小时就能办完。”日前,已在广东务工近一年的通江县唱歌镇文家山村村民王家明说,2020年初通行证及时到手,他才能及时返岗,保住了收入来源。

通江县是劳务输出大县,2019年,返乡农民工多达13.6万人。疫情期间,为解决农民工就业、发展等问题,通江县发动党员干部下沉一线、主动服务。

在广纳镇就业扶贫工作站,工作人员纷纷走村串户,调查贫困劳动力基本情况,并建立本村劳动力及贫困劳动力信息数据库和线上线下台账,落实贫困劳动力交通补贴、岗位补贴、生活补贴等特惠政策。

不仅是通江县,2020年,我市充分利用市政府驻外办事(联络)处、巴中商(协)会和56个域外劳务基地、104个农民工服务站,主动对接劳务集中地的政府和企业,开辟“绿色”返岗通道,免费提供信息采集、健康体检、直达运输等“点对点”“一站式”服务,专车、专列为返岗贫困劳动力提供“从家门到厂门”的“无缝隙”服务,定点输送返岗贫困劳动力1万余人。

专场招聘“送岗”

20余万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恩阳区柳林工业园好彩头公司包装车间内,20多名穿戴整齐的工人站在流水线上,娴熟地包装产品。

柳林镇贫困户张华英就在其中,这份工作每月能为她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丈夫因残疾丧失劳动力,两个孩子还在读书,生活的重担全压在张华英身上,她虽勤劳,但只能靠种地谋生,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自从做起“产业工人”,张华英感觉轻松不少,收入稳定,丈夫、孩子都能照顾到。

“偶然的一次机会,邻居说好彩头公司在城里招聘员工,就去面试了,没想到真找到了工作。”张华英说。

去年以来,我市以区县政府为主导,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统筹调配工人,收集企业用工需求信息,开展线上线下招聘活动,为企业用工、劳动力就业搭建对接平台,累计组织线上线下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170余场,发布岗位信息90余万条,帮助21.19万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

“这两年巴中的专场招聘会还是挺多的,除了年初岁尾,中途也有不少招聘会。”李继伟是巴州区清江镇蔡家湾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培训,取得了电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在巴人广场举行的“江巴合作·金秋送岗”暨就业扶贫线下专场招聘会上,他被聘为巴城某公司的一名电力工人,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实现了稳定增收。

家门口找"饭碗"

开发公益性岗位1.38万个

冬日暖阳下,恩阳区上八庙镇白庙村里,一条条道路平整通达,一栋栋新居整洁亮丽。公路边,脱贫户彭训介手拿扫帚,正打扫聚居点公共区域的卫生。自从被聘为白庙村的保洁员后,他每天早早扛着扫帚“上岗”,一丝不苟地做好道路日常清扫工作。

因妻子常年患病,2013年,彭训介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前,彭训介一家长期过着“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了盐巴钱”的日子,家庭收入仅依靠他一人务农,难以维持。在脱贫攻坚政策惠及下,彭训介一家搬进新房,发展起种养殖产业,在2017年顺利脱贫。

去年,为让贫困户稳定增收,在公益性岗位的用人方面,白庙村对贫困人员“优先使用,能用尽用”,切实解决贫困户因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能缺乏导致的就业难题。

“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我感到很满意。”走上保洁员的新岗位后,彭训介多了一份稳定收入。

结合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工作需要,去年以来,我市先后开发道路清扫、“爱心妈妈”等农村公益性岗位1.38万个,卫生消杀、摸排登记等临时性疫情防控公益性岗位0.85万个,兜底安置贫困劳动力1.68万人,兑现补贴资金近9000万元。(转自《巴中日报》2021年1月4日A2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