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踏出乡村振兴铿锵足音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曾洲 唐燕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1-10 11:05 字号:

  走进通江的乡村,可以看到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田间地头遍布产业、水泥路一直延伸、太阳能路灯夹道而立、农家小楼林立、休闲广场设施齐全、扶贫车间生产热火朝天、村民脸上笑容洋溢……

  隆冬时节,阳光洒在通江县诺江镇秋锦山村2000多亩的蓝莓园区内,村民忙着给蓝莓锄草施肥。宽阔的园区道路在一望无垠的产业园内若隐若现,一直延伸到山林边的观景台,这里不仅是农业园区,更是名副其实的风景区。

  通江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进“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全面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抓重点、补短板、强基础、促改革,全力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如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接力棒”引领着通江儿女乘势而上、继续前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改善,也传递着他们稳稳的幸福。

  农业更有干头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根本。

  通江将产业和“三农”工作、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以产业带动乡村振兴,让群众吃上“产业饭”,走上小康路。

  实施乡村振兴,通江应该选择什么路子,怎样才能走得更远?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要从所具有的资源出发。通江生态良好、地形独特、物产富饶,适合发展农业,但农业基础薄弱、生产投入成本较大、农业产业小散弱特征仍比较突出。实施现代农业转型,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便是突破口。实践证明,抓住了产业园,就牵住了农业转型升级、乡村产业振兴的“牛鼻子”。

  2020年5月,松溪乡引进巴中龙溪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发展林下山地梅花鸡养殖,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带动壮大林下养鸡产业规模、不断延长产业链、有效解决养殖户担忧的销售问题。

  走进松溪乡回龙场村的山地梅花鸡养殖基地,一排排绿网白墙围成的现代化鸡舍掩映在一片绿色中,成群结队的山地梅花鸡在丛林中觅食。目前,已建成基地道路与森林防火双重功能道路2.2公里,标准化圈舍15间,存栏27000多只山地梅花鸡。

  在松溪乡杨家沟村何贻兴的院子里,大大小小的箩筐平地而放,清脆悦耳的鸡鸣声显得格外动听。打包、称秤、装车,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何贻兴曾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两委的建议和支持下,何贻兴养起了山地梅花鸡,经过一年养殖,现在他已经成了村里的养鸡大户,看着活蹦乱跳的山地梅花鸡,何贻兴高兴得合不拢嘴。“我养殖了1000余只山地梅花鸡,公司第一次上门回收。我卖了200余只,总金额15900多元,除去成本,纯利润都还有8000余元。”何贻兴介绍。

  不止是山地梅花鸡,银耳面膜、银耳汤、银耳酒等深加工产品也畅销全国,还有黑木耳、香菇、生猪……通江县一个个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近年来,通江县因地制宜,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以通江银耳(食用菌)、茶叶、生态养殖、道地药材等为代表的特色农业,累计接种通江银耳8.5亿袋,建成茶叶基地15万亩、规模化养殖场区756家,县工业园成功创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省级“5+1”特色产业园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

  当前,通江县特色产业总产值接近30亿元,占GDP的19.47%,对GDP的增长贡献率为3.5%,农业特色产业已经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支撑。

  随着省委、省政府“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通江县落地落实,逐渐形成了以北部干果、南部养殖、大通江河茶叶、小通江河食用菌、中部青花椒和中药材为重点的全域阶梯级产业发展新格局。

  未来,通江将坚持加快发展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以“通江银耳(食用菌)+茶叶”为代表的种植业和以青峪猪为代表的生态养殖业,加强与成渝地区绿色生态产品供销合作,坚持“双脚走路”,打好特色农产品“有机”和“绿色”两张牌,走好“高端”和“大众”两条路,将特色产业做成促进群众致富增收,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农村更有看头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推进乡村振兴,人居环境整治是一场必须要打的硬仗。通江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着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让农村成为幸福美好家园。

  走进通江县民胜镇长兴村水山包聚居点,硬化路面干净整洁,房前屋后绿树环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搬进新房两三年了,这两年陆续买了洗衣机、冰箱、电视,新房内还有干净的卫生间,我们感觉非常方便。”村民蔡江说,以前一家人住在土坯房里几十年,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居住环境别提多差了。转变发生在2016年,村上正式启动土地增减挂钩项目,针对该村住宅破旧且占地面积较大的现状,合理借助土地增减挂钩奖补政策,对拆旧的房屋及附属设施确定补助标准,保障和改善了村民住居条件。

  “前后有花园,路也好走,我们老年人住在这儿巴适。”村民张道和说,现在聚居点建有老人活动室和娱乐健身场所,老人之间可以互相照应,以前连想都不敢想。安居方可乐业,安居方可发展。民胜镇以“田园民胜·运动方山”的发展定位,着力建设新村旅游花廊和整治新村人居环境,挖掘地方民俗特色的文旅产品和文创品牌,推动当地农旅融合发展大步向前。

  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畅通县域出行的“微循环”也正在形成。通过坚持“交通线就是经济线、风景线”的理念,通江着力构建大通道、畅通内循环,压茬推进道路建设与绿化彩化,致力打造特色致富路、美丽乡村路、美好生活路。整合涉农资金,多元化投入,不断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县累计完成126.5公里县乡道路改造、2063.3公里脱贫攻坚及对标补短道路建设、302公里村道拓宽。

  近年来,通江实施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坚持规划同步,推动乡镇场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功能配套、管理服务“一盘棋”,加快推进田网、渠网、路网、观光网、服务网、信息化网和设施用地网“七网”配套建设,分步分类推进城乡接合部、中心村、聚居点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升农村区域服务能力。

  目前,通江所有乡镇便民服务中心、中心小学、中心卫生院建设全面达标,157个贫困村文化室、卫生室100%达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通过不断加强村容村貌治理,开展法制教育,引导群众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农村形象大幅提升,实现“村村面貌都井然”。

  农民更有劲头

  美丽乡村不仅要让广大农村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同时也要让农民群众养成好习惯,提升整体素质,形成好风气。

  在通江县广纳镇渠江村的休闲广场上,人们或健身、或嬉戏、或跳舞……文化大院内,村民们在农家书屋里学习致富技术,小孩在老师指导下写字作画或弹琴唱歌,老人在棋牌室内捉对“厮杀”……环境优美、邻里互助、生活多姿,一股文明之风让人倍感欣慰。

  近年来,渠江村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打破以往村委会“拍板”的工作局面,不断形成文明实践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该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让人眼前一亮:遍布乡村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正以各种方式融入到百姓生活中。

  一批文化院坝、综合文化站等在乡村陆续涌现。随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日益完善,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的逐步开展,让越来越多的“庄稼汉”变身“文化人”。各级文化、体育部门大力扶持民间剧团、农村业余演出队的发展,已成为丰富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目前,通江县坚持文化同脉,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开展“四讲、四赛、四提升”活动,通过深入实施方针政策、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科技知识“四项宣讲”和赛知识、赛才艺、赛品行、赛技能“四赛活动”,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广大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扮靓美丽乡村。

  目前,通江已建成综合文化服务站49个、文化广场300余个、文化大院300余个,实现乡镇全覆盖;农家书屋达到524个,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在繁忙的田间劳作之余,村民的文化生活品质正逐步提升。

  田野,凝聚着丰收的热望。乡村,正迈出铿锵的足音。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通江已经取得阶段性发展成果,呈现出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的新图景。


  (来源:《巴中日报》2022年1月7日A11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