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飘香 丹青溢彩

——记通江县书画院院长李光斌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佳彬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5-05 08:10 字号:

艺术简历
  李光斌,笔名光彬,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通江县美术馆馆长、通江县书画院院长,巴中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九三学社巴中书画院常务副院长,通江县书法家协会主席,通江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东皋印社社长,曾任通江银耳博物馆馆长,入选巴中市“巴山优才千人培育工程巴中市文化领军人才”。
  书画作品入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四川省第二届临书临印展,《中国汉城·书法报工作站站长书法作品展》并被书法报社收藏,“群文丹青写盛世”四川省群文美术、书法、摄影精品创作展。
  自从16岁在部队当兵时与书法结缘,李光斌从事书法、绘画学习创作已有四十多年。不仅自己笔耕不辍,还带动、培养了一大批书画爱好者、书画专业者,将通江书画发展推向新的台阶。
  如何走上书画艺术道路?对书画创作有哪些见解?怎样推动通江书画事业发展?近日,记者采访了李光斌。
  在部队与书法结缘
  参与成立书法协会
  1980年,16岁的李光斌到乌鲁木齐参军,由于高中毕业文化基础较好,业余时间被连队安排办黑板报,还经常参加部队的文化活动。特别是受到新疆书画家申西岚的影响和指导,他的书法创作有了很大进步。
  三年部队生涯结束后,李光斌回到通江,在涪阳区供销社办公室工作。为了美化办公环境,他写了很多名言警句贴在墙上,同事们看了都觉得耳目一新,这也激励他更加潜心钻研书法。
  1985年,李光斌调入通江县供销社办公室工作。业余时间他一直没有丢下笔,拜访了当时通江文化名人黄琨、邵时济、田明灿等,向他们学习书法、绘画。他还向达县地区群众艺术馆专业书画工作者马骏华学习书法,向邵时济学习花鸟画。
  住在供销社宿舍,李光斌每天晚上都坚持练习书法,在会议室里把两个乒乓球台上拼起来当桌子。这样的举动带动了身边很多人,大家都来看他练字,自己也拿起毛笔写起来。看到他练习书法这么勤奋,当时供销社负责人也非常支持,鼓励说年轻人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书法,给单位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1988年,李光斌参加达县地区龙凤书法大赛获二等奖,引起了大家对他的关注。1991年,组织了县供销社第二届社员代表大会书画展。1992年,和蹇勇、黄明孝、任仁一起成立了通江县书法协会,任副秘书长,负责书画活动的联络工作。1994年,他被借调到县文化馆,协助办展览。1996年,书法作品在巴中地区成立三周年书法展中获一等奖。2008年,获四川省廉政书画创作奖二等奖。
  “最初我只有两三本字帖,后来买了很多名家的字帖和书法著作,加上买纸笔墨,每个月的工资基本上提前十天就花完了,可以说因为热爱而不计成本。作品都送给了同学、朋友和喜欢书画的人。”李光斌说,在市书协、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我参加了达县地区、省、全国的许多展览,这对自己激励很大,作品也越来越成熟。
  民族性是艺术之魂
  用书画传递真善美
  如何学习书画?技进乎道,李光斌认为首先要把技法弄懂弄通,多向源头找活水,按照传统的艺术脉络学习,多临帖、多思考,从两汉、魏晋到唐代的颜真卿、张旭、怀素,宋代的苏黄米蔡等名家大家,特别是以“二王”为宗的书法作品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经典法帖。
  书为心画,书画同源,学习绘画也要按照传统艺术脉络,始终坚守传统技法,尤其是宋代山水画,还有元四家、明四家、清代四王四僧,黄宾虹、齐白石、吴昌硕、潘天寿等大师,他们的艺术作品是最传统的艺术经典,要深入了解、学习、研究。
  “民族性是艺术之魂,是书画的表现形式、表达技巧、传达情感和选择主题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我对中国书画的至臻理解和创作的崇高追求。”李光斌说,一个书画家对民族的理解越深、体验越深,他的艺术表达力就会越犀利,艺术成就越有感召力和号召力。
  师古而不泥古,既学习先哲的艺术笔力和表现技巧,又在技法上创新,在主题上紧跟时代步伐,体现时代的思想、生活的气息。作为巴中的书画家,站位要高、理想要远大,以书画为载体,把巴蜀文化的脉络串联起来、延续下去、展示出来,创作优秀的艺术作品宣传家乡的山山水水、祖国的大好河山,把今天的幸福生活用书画表达出来。
  书画不仅是写字、画画,还要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挖掘知识的深度,提升综合素养。要向优秀的艺术家学习借鉴,不仅是技法上的借鉴,而且要从人品上向他们学习,因为艺术家表达的正是自己对艺术的真诚。
  今天是各类艺术百花齐放的时代,但泥沙俱下,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审美水平。艺术的审美是有共性的,创作时要将个人修养、才情等融入作品,让作品既有审美上的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艺术的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还要敢于把过去学的东西丢掉,不断塑我、毁我,才能达到有我无我的最高境界。只有破才能立,要深入传统文化中去学习、去解读,思考艺术创作究竟是为什么。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真善美,而艺术家的使命就是把这种真善美传递下去。
  注重培养书画人才
  助力地方文化繁荣
  1992年,由蹇勇主编的《通江书画印》出版,每年两期。2004年之后,《通江书画印》由通江县美术馆(书画院)、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李光斌任主编。
  2001年,四川省首届新人新作展共展出200多件作品,其中通江的作品入展15幅。
  2003年,通江县政协举办年终茶话会,一场100多幅书法作品的展览让大家看到了通江文化事业的繁荣,县委、县政府决定将书法作为通江的一张名片进行打造。
  2004年,通江县书画院成立,主要负责组织专业艺术家进行书画创作。从全县教师队伍中抽调专业美术老师到书画院工作;每年开办两三次免费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书画人才;每周或者半个月开展一次书画沙龙活动等,通江书画从零散、业余走向集中、专业,几乎每年都有书画作品在省上、全国获奖、入展。
  2012年通江县美术馆成立,与书画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是举办展览、开展学术活动。在县城壁州创谷3楼300多平方米的展厅,近几年每年举办十余场展览,通江籍在外艺术家向思楼、杨先平回通江办展览。同时,学术交流越发活跃,聚集了很多专业人才,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李光斌特别注重对年轻人的培养。向辰麟是学校教师,调到书画院后主要从事版画创作,他又带动向伟、袁明江等人画版画;杨正光带动了王兵等国画爱好者;王玉江、陈李、王浩之、周才等年轻人加入书法创作行列。在李光斌的推动下,蒋兴吾、史国余、任仁等老同志的作品到省上参展并获奖。
  “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重视下,通江书画才有组织、有平台、有经费保障。”李光斌说,通江书书法家协会和美术家协会已有300多名会员,其中国家级会员6人、省级会员24人(包括通江籍)。篆刻艺术在通江也有一个创作群体,成立了东皋印社,目前有社员14人。
  今后如何助推通江书画发展?李光斌说,首先要加大书画培训力度,每年举办一两次协会会员培训、教师培训,逐步把热爱书画的人聚集到一起,通过培训提升人们对传统书画的审美和认知。其次,多办展览、多开展活动,让通江书画走出通江、走向全国,用书画推介通江。最后,把学术活动抓得更好、把社区文化活动开展得更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既然选择了书画艺术这条路,就要努力奋斗,用书画助推通江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