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全产业链“短板”,让巴中牛更“牛”

——优势大品种之巴山肉牛系列报道⑤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巴中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杨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6-16 10:12 字号:

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指出,按照发展大品种、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做强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总体思路,坚持以“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思路进行全产业链系统谋划做强肉牛产业。
  肉牛产业涉及的饲草种植、肉牛饲养、屠宰加工、有机肥制造、土壤改良、绿色种植等产业链条,本身就是一个价值链闭环发展、生态链良性循环的过程。当前,我市肉牛产业在加工、交易、品牌等环节起步晚、基础弱,补全肉牛产业链的这些“短板”,既是发展产业、提升综合效益需要,也是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秉赋优势、坚持绿色发展的需要。
  本地牛市交易火爆,牛经纪迎来好时机
  通江县兴隆镇翰林村以清代进士李蕃及其两子的“三李故居”而被人们熟知。这个国家级古村落、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环境优美、文风鼎盛。今年以来,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牛经纪、销售商赶到这里,其原因是这里自发形成了一个牛市。
  “我在牛行业摸爬滚打了40年,贩牛、宰牛、养牛都干过,现在发现搞牛市是个很好的出路。”58岁的杨政是这个牛市的发起人和经营者。2008年,在这里开始养牛的他,也经历了肉牛行业的“牛市”。“一年出栏七八十头,有几年赚钱快,一头可以赚四五千元,一年可以赚三四十万元。”杨政说,养了十几年牛之后,他在今年初敏锐地发现在我市大力发展肉牛产业之时,牛交易市场大有可为,更能解决中小养殖场和散户的销售难题。2022年2月,杨政将自己的养牛场改造成畜牧交易市场试营业,凭着多年来在行业积累的人脉,牛市一开张就生意火爆。
  “牛市每逢1、4、7是交易日,一个月共9场,我除了提供场地之外还当中间人。”杨政说的“中间人”就是“相牛”,买卖双方对一头牛的重量、出肉率、卖相等无法统一时,就需要凭借牛经纪的眼力去评估这头牛的重量、出肉率,从而给出一个参考价。杨政“相牛”从不过秤,也不依赖设备,摸上几把后,全凭眼力就估算出一头牛的出肉量,从而给出这头牛的市场参考价。

“我的眼力没说的,最多误差5斤。我说杀了能出500斤肉,它就不会出510斤,大家都很信服我。”
  每头牛的交易服务费为30元,最多的一天交易200头牛,仅服务费就赚了6000元;一般每个交易日有七八十头牛,按一个月六七百头的交易量,净赚服务费约2万元,此外还有临时寄养等费用,这个几乎零成本的生意让杨政收益可观。
  在平昌县得胜镇莲花村,有一个延续了600余年历史的牛市。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程栋梁介绍:“得胜牛市”曾是川东北地区规模最大、市场最旺、声誉最好的第一大牛市,但在历史变迁中走向了没落。2018年,平昌县抓住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机会,让牛市与浙江九久牧业结缘,由大巴山牛牧业集团旗下子公司平昌久云牧业具体运作,经过搬迁重建,让得胜牛市重焕生机。
  目前,得胜牛市占地30.6亩,2019年6月搬迁运行以来,年交易量达2万头。依托规范的交易流程和场地,得胜牛市在极大地方便当地养殖户的同时,也吸引了全市和周边市、县的养殖户前往交易;依托得胜镇当地230余名牛经纪,其销售商来自全国各省市,已经成为得胜镇牛产业发展的一张名片。
  规模屠宰场“缺位”
  附加产值流失
  依托本地的两个牛市、以及规模养殖场自有的销售渠道,每年巴中数万头肉牛得以进入全国市场。肉牛销售后,除了一部分运往外地规模更大的交易市场,还有一部分进入屠宰加工环节。作为进入终端市场前的重要环节、也是利润二次产生和分配的节点,却是我市在肉牛全产业链中的短板。
  在巴城的农贸市场和多个超市,均有生鲜牛肉销售摊位或专柜。就这些牛肉的来源和屠宰地点,众多肉贩表示一般是自购自宰。据了解,不同于生猪的定点屠宰规定,当前在肉牛的屠宰方面无强制性国家统一规定。2021年8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国家《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对生猪的定点屠宰有明确的规定。考虑到全国各地的饮食消费习惯,条例未明确规定对牛羊等是否执行全国统一的定点屠宰制度,而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
  “肉牛的屠宰,首先要考虑销量的问题。”一位本地牛经纪透露,当前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是以猪肉为主,牛羊肉等为辅,猪肉可能天天买,牛肉一周买一两次。市场的需求确定了本地牛肉销量不会太大,以巴城为例,每天销售几头牛,通江县城有一处巴山牛(空山黄牛)牛肉销售点,一头牛要卖1至3天。销量少,规模屠宰场自然开工量不足,自行宰杀、“散打式”宰杀成为主流。
  对于销售商而言,肉牛屠宰涉及更大的利润空间。外地商家愿意在巴中买牛,首先是因为巴中的牛是生态牛、肉质好,另一个原因是利润大。比如说一头肉牛毛重1000斤,出栏价每斤17元,这头牛购买价17000元;出肉率按50%计算,共出肉500斤,到终端市场每斤40元以上,即便按照每斤30多元的批发价计算,牛肉的销售就可以回本。牛杂、牛皮更相当于“白捡”。
  “肉牛屠宰后,在精分割环节还有额外的利润空间,这个空间的上限‘局外人’难以想象。”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华牧巴山牛现代农牧科技(巴中)有限公司董事王代文介绍,曾经考察过贵州的一家肉牛屠宰场,该厂将肉牛屠宰后,再将牛肉按部位精细分类后出售,仅此一项举措,一头牛的产值可以从购买的2万多元达到出厂的5万余元。
  返回通江家乡发展肉牛产业9年的赵阳初,在养殖肉牛颇有成效后,几年前投资2000万元在通江火炬建年屠宰能力3万头的肉牛屠宰加工厂。但工厂初建成就遭遇无牛可宰的困境,工厂闲置至今。表面上看,是屠宰量不足导致未能投产;深层次审视,有养殖户增加产业附加值意识不足、销售渠道缺乏、产业发展模式单一等因素,全产业链环节的缺失,导致综合产值附加值流失。
  抢占市场定价权,让巴中牛卖出好价钱
  本地牛市交易火爆的背后,难掩本地肉牛综合交易平台不足、缺乏市场定价权等具体环节的缺陷。在这些环节的综合作用下,巴中牛难以卖出好价钱。
  得胜牛市、通江县兴隆镇翰林村牛市的负责人均告诉记者,牛市只提供一个交易的平台,最多对大概的行情提供一个估价,至于具体卖多少钱,由买卖双方自行协调。而在具体的交易过程中,本地的肉牛养殖户往往面临的是“身经百战”的牛经纪,还有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外地收购商。牛经纪和收购商自然要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他们往往熟知当前全国的肉牛行情,掌握着销售网点和渠道,在此情况下,本地养殖户,特别是中小养殖户、散养户由于信息不对称,难以掌握话语权,自然在交易中难有定价权。一头动辄上千斤的肉牛,往往几角钱的单价,最终的价差可能达数百、上千元。
  通江县农业农村局畜牧站副站长欧钟明介绍,巴山牛(空山黄牛)肌间脂肪含量高、肉质细嫩味道好,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在终端零售市场每斤价格要高出几元。但是在收购环节,中小体型、养殖时间更长的巴山牛,在价格上并不占优势。
  “巴中的牛很受欢迎,出肉多、肉质好,尤其是‘土黄牛’特别抢手。”杨政口中的“土黄牛”就是巴山牛(空山黄牛)。他说,到他牛市除了省内的收购商,还有不少来自湖南、云南、浙江、山东,他们只要看到“土黄牛”就要买。至于价格,一般每斤比其他牛多了0.5元,按700斤毛重计算,每头牛多了350元。但是,相比西门塔尔等常见肉牛品种,巴山牛(空山黄牛)体型更小、生长周期更长,这么细细一算,养殖户还是亏了。
  “巴中有优良的环境,养出来的牛都是生态牛,具备更高的品质,在市场上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四川大巴山牛牧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巴中市生态牛产业协会会长杨尚云认为,巴中养殖户在市场缺乏定价权。“有的人养牛养亏了,但是牛贩子、收购商却没有亏。养殖户‘吃亏’在于没有打通产业链。这就需要大家形成合力抱团发展,统一采购流程、搭建信息平台等,打通产业链,实现产业链集聚效应,从而提升整体产业附加值。”
  弥补产业链短板,系列项目陆续启动
  我市《关于加快推进实施种养业优势大品种计划的意见》,对打造金字招牌、健全市场体系、培育市场主体、提升综合效益提出要求,要培育“巴字号”品牌打造“底片”,提高“巴中产”“巴中造”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配套建设巴山肉牛电子商务中心,加快规划建设一个市级肉牛交易集散市场,增加交易机会、畅通交易渠道、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和交易成本;重点培育1至2个市场前景好、经营实力强、带动能力大的行业领军、产业排头的大企业、大龙头,推动建设产业联盟或产业集团;坚持有机带高端、绿色固中端“两条腿”跑市场,细化细分高、中、低不同目标市场,统筹推进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
  这些措施和部署,体现出我市弥补产业链短板、提升产业综合效益的决心。《巴山肉牛产业发展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巴中市支持肉牛产业发展十条措施》出台了系列配套措施。
  时不我待,如何以最短时间在补短上见成效?巴中市肉制品产业链长制办公室对此作了更加具体和详细的安排。
  在屠宰加工方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推动华牧巴山牛现代农牧科技(巴中)有限公司(下简称“华牧巴山牛公司”)对通江县火炬镇屠宰加工厂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同步启动精深加工自动生产线建设;推动市产业发展集团、华牧巴山牛公司与老廖家食品公司合作,加快启动年30万头肉牛现代化屠宰加工生产线项目前期工作和规划设计;同步规划启动巴州工业园巴山肉牛精深加工园区项目,为后端引进精深加工、下游生物制品等企业打好基础、搭建平台。
  在品牌培育方面,把巴山牛(空山黄牛)作为中国高档牛肉市场中的一个高端品牌进行培育;把已经完成注册的巴山牛作为立足中国大市场的一个鲜明的地方优势牛肉品种品牌进行培育,并依托华牧巴山牛公司引进的中高端肉牛品牌,带动巴山肉牛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迈进。
  5月10日,在巴中市肉制品产业招商推介会上,共签约23个项目,总投资93.32亿元。其中22个项目包括养殖类、牧草类、家禽类、服务类,投资金额合计43.32亿元;畜牧养殖类项目14个,投资24.2亿元;牧草类项目4个,投资6.02亿元;加工类项目3个,投资11.5亿元;服务类项目1个,投资1.6亿元。农发行巴中市分行与巴中市产业发展集团签署了巴山肉牛全产业链授信50亿元战略合作协议。
  这场推介会,可以视为是巴中将肉牛产业作为全市主导产业才几个月时间的成果检验,也是我市按照全产业链思路、做强肉牛产业所采取系列措施的反馈。巴中的肉牛产业,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一步步“牛”起来。
  记者手记
  完整产业链是做强产业的基础
  在网络海量的短视频中,除了海鲜和地方名特小吃,牛肉绝对是美食博主们的“必修菜”。走红网络的诸多牛肉美食中,M9和牛、谷饲安格斯等中高端产品成为“网红”,巴中牛还是旁观者,没有搭上这一波潮流的“顺风车”。
  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高端牛肉以克计算,每100克高达数百、上千元,即便是最普通的鲜牛肉,经过精加工后,身价瞬间倍增。巴山牛(空山黄牛)的驼峰肉足以媲美和牛,为何卖不出更高的价格?虽然涉及市场营销、品牌塑造等系列环节,但最根本的,还是全产业链的打造。
  “50万头牛的存出栏量,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儿,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下,几年时间完全可以做到50万头牛的年出栏量。”对巴中肉牛产业有深入研究的人士介绍,要做大产业很简单,要做强则不容易。
  做大,更多是规模和数量上;做强,则是品质和综合效益提升上。一直以来,巴中肉牛养殖户习惯以数量论规模,而用现代畜牧业的眼光去看待市场、投入和产出的则比较少。
  50万头存、出栏肉牛,百亿规模产值,能赚多少钱?按照传统思路,这是一笔很好计算的账目:50万头存、出栏,按照母牛、犊牛、育肥牛划分,每年大约可以出栏20万头肉牛,每头赚3000元,纯利润为6亿元;如果改进养殖手段强化管理,每头牛利润提升到5000元,育肥牛纯利润达到10亿元。如果年出栏达到50万头,纯利润达到25亿元。
  “卖100亿的牛肉之后,还可以卖100亿的额外产值。”市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华牧巴山牛现代农牧科技(巴中)有限公司董事王代文曾经考察过国内多家肉牛产业企业,对现代养殖业的运营有很深的理解。“只是养牛、卖牛肯定不行,其实在整个产业链条都是利润,种草能赚钱、能繁母牛能赚钱,屠宰后全身都是宝,牛血、牛皮、牛内脏都能卖钱,深加工后可以卖更多的钱。”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最常见的加工方式是牛肉干,但在专业人士眼中,这样的方式已经落后了。现杀现卖的热鲜牛肉,只能卖出普通价,屠宰后经过精分割,通过冷冻、排酸等程序制成冷鲜牛肉,就是这么简单的环节,一头牛产值立即翻倍。国内先进的肉牛屠宰场,将一头2万余元的肉牛,经此程序后产值可以达到7万元。
  在市场销售环节,巴中有300多名牛经纪,仅在平昌县得胜镇就有约230名牛经纪,即便以每名牛经纪掌握10名下游收购商计算,其销售网络足以遍及全国各地。信息互通,形成有效整合,考验销售环节的功夫。
  在每个环节多“抠”出一点利润,即便每头牛多产出100元,50万头牛就可以给巴中额外增加5000万元。只有通过健全的全产业链,巴中肉牛产业才能在做大的基础上做强。只有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让肉牛产业在价值链闭环中发展、达到生态链良性循环;让更多的参与者了解现代畜牧业、现代种养业的理念,为产业发展及乡村振兴提供产业和智力支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