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通江高坑古船槽简述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彭从凯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9-19 14:27 字号:


图一:广纳镇高坑河。


图二:高坑河古船槽。


图三、图四:高坑河船槽桩孔。

彭从凯

通江河发源于陕西省米仓山南麓,是嘉陵江支流渠江的上源。上游有大小通江河二支,东支大通江为通江主流,发源于陕西省西乡县罗家沟,流经两河口、檬坝、泥溪、永安、瓦室、毛浴,在通江县城下游约5公里处的小江口与小通江河汇合后,流经春在、广纳、三溪、平昌澌滩、云台,于江口镇注入巴河。
    高坑古船槽位于通江河流经广纳镇高坑坝段。据《四川省通江县地名录》记载:因广纳场镇“地处一平坝内,濒临通江河畔,河滩落差较高,形成一深潭,故名高坑坝”。古河槽就在“河中滩险,下有深坑”的上游,其地距离镇政府约1000米。
    一、古船槽现状简述
    高坑古船槽在历次文物普查中均未被发现。2004年12月,在距广纳场镇上游约4000米处,破土动工修建高坑水电站。2007年12月,水电站全面竣工。2008年起,由于电站下闸蓄水,下游水位下降,高坑古船槽时隐时现,但当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2014年在蜀道申遗调查中,有关部门才将此处作为文物点上报市文物局。2022年6~8月,由于持续高温干旱,水位严重下降,古船槽基本面貌几乎全部裸露出水面,其规模和形势更加清晰明显。8月23日,笔者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考察。
    1.船槽的具体点位
    以船槽上游第一个绞桩孔的平面为测量点,船槽位于北纬31°49′03"、东经107°13′24",其海拔高度为285米。
    2.船槽的规势和规模
    以绳尺为工具测量,船槽长137米(包括上滩、下滩非人工开凿10米),窄处宽约8米,上游滩头宽约9米,深3米。船槽两侧石墙,经年水击浪打,显得凸凹有致,光滑规整。
    3.船槽东岸的人工石墙
    在船槽东岸河床低洼处,有两段人工码砌的规整石墙,推测其目的是使船槽中的水位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不至于河水从河床低洼处溢流,造成水位过低,船无法通行。墙由长条石纵向码砌,这种方式使墙体更加厚实稳固。上游段石墙分两层,下层现存条石16块,上层现存条石6块,目测其条石长约1~1.2米,宽约0.4~0.5米,高约0.6~0.8米,现存墙长约7米。下游段石墙为单层,现存条石26块,宽约0.4~0.5米,高约0.6~0.8米,现存墙长约11米。
    4.船槽东岸的导流渠
    在船槽中部偏上游开凿有导流槽,推测导流槽的作用是船上行时,由于船体的阻挡,导致船槽中水流量急剧增加,流水对船体的冲击和阻力增大,这时水就可以通过导流槽排泄,以减少流水对船体的冲击力。目测导流槽长约20米,宽约2米,深约0.5~0.8米。
    5.船槽西岸的绞桩孔
绞桩孔或可称绞桩窝子。在船槽中偏上游,现场发现绞桩孔7个,均为方形,绞桩孔自上游至下游顺次编号为J1~J7。其中,J1、J3孔内有木桩残存,但孔外部分已经糟朽。桩孔最大为J2(0.24米×0.19米),最小为J7(0.16米×0.15米),孔深均在0.23~0.28米之间。桩孔外形规整、平面光滑,桩孔内壁錾痕模糊,无法确定开凿年代。
    6.关于绞桩孔的推测与记载
    绞桩孔是在孔中打桩,用类似于转盘的形式做成绞车,船上行时,人力推动绞车绞紧纤绳,通过船槽将船从下滩慢慢绞到上滩。船下行时,通过绞车慢慢下放,避免滩陡水急而撞损船只。旧时,船上行至高坑船槽下滩时,需要先将货物卸下,将空船拉到船槽上游水势平缓处,再将货物转装上船继续行驶。《由平昌江口溯流而上至通江毛浴镇滩歌》“说起高坑难上难,锁符搬了拉空船。船儿拉得哈哈笑,抬头就是老官庙”,说的就是此滩此事。老官庙,今广纳镇镇政府所在地,此处旧时建有太上老君庙,故名。
    二、古船槽与米仓道水路运输
    古代巴中地区北上南下的交通路网以米仓道为主。米仓道,肇于秦汉,盛于唐宋,上通陕甘汉沔,下连夔渝梁垫,西至仪阆果蓉。最早源于大巴山西段巴方之民狩猎生活的山间小路,后来逐步变成为西南与中原地区最早的交通要道。它北起陕西省南郑县,南经四川省南江县至今巴中市所在地,全长250公里,因穿越米仓山而得名。
    1.米仓道路网中的水路格局
    据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编著的《险行米仓道》、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编印的《米仓道简介》等记载,米仓道又有主线、支线和水路之分。米仓道的水路共有四条,即流经巴中境内的四条主要河流,通俗的称为南江河、恩阳河、大通江河、小通江河。
南江河段水路自南江至巴州城,经巴州三江,平昌江口、白衣,进入渠江,至重庆。
    恩阳河段水路自广元旺苍、木门至南江正直,经恩阳古镇至巴州三江,平昌江口、白衣,进入渠江,至重庆。
    大通江河段水路自陕西镇巴至通江铁溪、水口、泥溪、永安、长胜、小江口、广纳,平昌江口、白衣,进入渠江,至重庆。
    小通江河段水路自陕西白玉至通江诺水河、平溪、板桥口、青浴、新场、涪阳、草池、诺江镇、小江口、广纳至平昌江口、白衣,进入渠江,至重庆。
    2.通江河航道简述
    大通江河、小通江河在通江县城下游约5公里处的小江口汇合后,称通江河或通河。高坑古船槽是米仓道通江河航道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蜀道申遗时被列入巴中境内20个不可移动文物点之一。据专家介绍,它是整个米仓道水路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古船槽遗址,为米仓道水运交通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
    据1998年版《通江县志》卷十九《交通运输·航道》记载:通江河航道,俗称通河航道。自小江口起,经春在、广纳、三溪,在澌滩河口入平昌县境,至江口镇全长161运输公里。其中通江县境段100运输公里,为省管航道。洪水期部分河段宽300米以上,最深水位24.2米,可通航18吨左右的木船;平水期可通航15吨木船;枯水期可通航6吨木船。航道中多险滩。县境内的急流险滩43个,大代陵滩、泥凼滩、凤凰滩、高坑、牛肋巴滩为最险河滩。广纳的高坑尤令船工生畏,横江石坎高10米以上,石坎下为深潭,潭底怪石交错,河水飞泻而下,浪涌波旋,船入旋涡中,轻则翻船沉货,重则船毁人亡,被船工视为“鬼门关”。货船至此必须转载,有“说起高坑难上难,锁符搬了拉空船”的行话警语。1979年后,水上运输急剧减少,至1985年,通江县境河段已无常年性货船往来。
    3.采办楠木石刻与水路运输
    采办楠木石刻位于通江县瓦室镇九龙村(原岗岭村,2020年6月行政区划调整时省并)石洞口,北纬32°03′37"、东经107°22′17",海拔348米(以石刻前5米地面为测量点)。分布在沙溪河左岸一自然石斜面,距河床高10米。面向西南,石刻幅宽1米,高1.21米,幅面1.21平方米。石刻记载:“永乐四年八月十三日,钦奉圣旨采办木植,本县领差总甲马廷吏、管领仓谷悍二人等,前在白崖山场内采办堪中楠木十筏。致十二月,拖拽直抵肖口河,下运赴重庆府,接迎赴京交割。太岁次丙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记。”白崖山场在今通江县瓦室镇罗后坪和白崖一带,这里气候温和,水热条件好,适宜楠木生长,虽经历代砍伐,至今仍有二人合抱的楠木。
    据云妍《紫禁城营建采木述略》(《东岳论坛》2006年第6期)记载:明永乐年间营建紫禁城时,四川当口采木之地,目前可考的有四处,通江县白崖山场便是其中之一。并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推测:“若依此处一筏80株算,当时采办量应为800根。”
    该石刻说明通江河航道在明永乐四年(1406)时,已是通江至渠江,直达重庆,进入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水上交通航道。
    三、古船槽开凿时间推测
    高坑古船槽是米仓道水路通江河段重要的连接点,是整个米仓道水路上发现的唯一一处古船槽遗址,但其开凿时间史无记载,船槽及周边也没有发现任何相关的题刻和碑记。笔者根据距船槽下游3000米河岸边的白乳溪石窟造像题刻和唐武德三年(620)在白乳溪石窟下游1000米的构花坪置广纳县治的史实推测。高坑古船槽有可能开凿于唐武德年间(618~626),或更早的米仓道肇始时期。
    1.广纳置县与船槽开凿
    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广纳县治在今通江县广纳镇构花坪村一组广纳坝,离广纳场镇约4000米,其遗址分布在通江河东岸高出河床20米的一级台地上。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废广纳县,在州南五十里。旧二乡。亦汉宕渠县地,复为始宁、归仁二县地,唐武德三年析二县之地置广纳县,以县界广纳溪为名。宝历元年九月,山南西道节度使裴度奏废县为六乡,并入白石、诺水二县。大中初复置。皇朝乾德四年并入通江。”废广纳县从唐武德三年(620)始置,至宝历元年(825)省并,又于大中元年(847)复置,至宋乾德四年(966)省并入通江县,置县历史达324年。
    在古代的川东北地区,货物运输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背二哥为主的陆路运输,另一种是以木船为主的水路运输。水路运输较之陆路运输,货物装载量更大,运输更省时省力,运输成本也会更低。广纳是北上陕甘汉沔、南下夔渝梁垫的要冲和必经之地,其地理位置特殊。自唐至宋在此置县324年,期间,对水路运输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繁忙,但由于高坑河段坎高坑深,水急浪大,水文条件复杂,船毁人亡的事故时有发生。笔者推测,高坑古船槽有可能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开凿的。
    2.白乳溪石窟造像与船槽开凿
    白乳溪石窟位于广纳镇构花坪村二组通江河下游东岸的一级台地。开凿于唐代,现存龛窟21个,造像154尊,碑刻3通,经幢1个,题记4幅,分布在四块锥形白砂岩石上,幅面面积约33.23平方米。题记年代最早为唐开元二十一年(733),最晚为大宋元祐五年(1090)。龛窟形式有单层圆形龛、双层方形龛、外方内屋形龛等。龛窟装饰华丽,龛楣刻卷草、忍冬、悬帐、华绳、云纹等图案。造像题材有佛、菩萨、天龙八部、力士、天王、供养人、乐伎等。造像中最具特色的A区净土变龛,从整个布局到雕刻工艺在全国屈指可数,龛内主尊身着通肩衣,头顶华盖,跏趺坐于龛中央带茎莲台上,两侧有接引菩萨及众菩萨围绕,手势、坐姿各异,造型生动,满目仙山琼阁,上刻飞天,下刻荷花、菩提树,一派歌舞升平的佛国景象。
    由于米仓道的繁荣,白乳溪石窟造像所塑造的人物风格,深受北方石窟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深受唐代长安、洛阳一带石窟艺术风格影响明显。所造佛像,面部丰满,身躯魁伟,雕刻精美,装饰雍容华贵,是盛唐时期石窟艺术的佳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如此高规格、大规模的石窟造像,是需要有相当规模的供养人和信徒群体的,说明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民众生活水平相对富足。加之朝廷在此置县设治,又使其成了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交往中心。米仓道通江河水道穿绕广纳县境,北上陕甘,南下重庆,经济、文化在这里交流、融合,成一时盛况。笔者推测,高坑古船槽也有可能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凿的。
    附录:《由平昌江口溯流而上至通江毛浴镇滩歌》
    滩歌是船工为了熟记河道上的滩名,在长期的劳动中,将河道沿途的滩名依次连缀,并将沿河的地形地貌、风物人事、特产及场镇码头嵌入其中,编成便于记忆的滩歌,警示船工谨慎行驶,以保安全。滩歌具有较强的文学、史学和历史地理研究价值。今录《通江县交通志》(1998年,内部资料)所收集的《由平昌江口溯流而上至通江毛浴镇滩歌》于此,或可为米仓道水路交通研究提供参考。
   通江河、南江河,条条河上滩口多。船驾子一肚子光石头,哪怕滩险大水沱。平昌拉船开上水,吆喝一声唱滩歌。小代陵、大代陵,甑子石上挂纤藤。卫凹子一道坎,杨柳滩上使篙杆。石矮扔拐一担担,进宝石河里问神仙。十八罗汉哈哈笑,前面还有小陵滩。斑鸠子养儿浮鸢子,矮子踩水哈趴口,两口子回门是双滩。红玉观、跃鸡滩,手拿刷把是洗滩。老官庙无过站,包子石上一老錾,不知道靠的哪一边?好个泥滩生不成,上去下来吊一绳。秀才写字笔架子,客人吃饭牛肚子。男娃没娘是澌滩,澌滩河口不好道。鹅鸭火嵌同到老,一翅飞到大石盘。犁弯三滩喜鱼子,纳溪口上分江面。方石子、桂花滩,圣贤坐在佛中滩。新接媳妇难哥子,郭家河里玩两玩。大聋子篙杆响,深溪子去喝二两。大浪飘飘扯索荡,化鱼潭上打一网。园卫三滩广纳子,仅防丁滩扯不起。檬子树不算滩,卷起鼻子拉干滩。说起高坑难上难,锁符搬了拉空船。船儿拉得哈哈笑,抬头就是老官庙。老官滩、望斜滩,苦竹子嵌在眼前。梭坡子、望长滩,牛肋巴撑得打捞蹿。老石坎、麻柳林,红石盘的反角搬死人。七里沱一声吼,转个弯弯小江口。小江口肋弯弯,烧火佬就是金老汉。斗笠口一纤牵,龙滩眼里吃早饭。药王老爷孙思邈,龙溪花酒蒸馍好。双滩子一纤索,拉拢好吃火烧馍。高石梯幺店子,一年四季在风里。亮垭子不算滩,拉紧纤藤一篙杆。教场坝、毛滩子,衙门口有对石狮子。快叫客人卸载来,好到街上摆一台。(转自《巴中日报》2022年9月17日3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