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决战贫困 步履铿锵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郑栋梁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5-15 07:37 字号:

脱贫攻坚成绩单

住房:累计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3201户、危房改造15198户、地质灾害避让搬迁420户、参与土地增减挂钩478户

道路:新(改)建通村硬化路3110公里

用水:新(改)建各类供水工程3012处

电力:新(改)建城乡电网3420公里

就业:针对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就业扶持带动6837户、产业发展带动5971户实现增收致富,通过公益性岗位安置1934人

脱贫:2020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通江退出贫困县序列。同年8月通江高质量通过国家普查验收,10月底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收入: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4年的2395元提高至2020年的9503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4年的8103元提高至2020年的14313元

山高路远、底子薄弱、发展受限,通江儿女的脱贫攻坚奔小康之路走得不易。

一组数字可以证明——157个村32644户113577人,贫困发生率17.4%。这意味着,大约平均每5个通江人就有1名贫困人口。

113577,这不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数字的背后,是一双双渴望脱贫、向往幸福的眼睛。

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势在必行!

脱贫攻坚,战鼓催征。作为国家级贫困县,通江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集中一切力量、整合一切要素、集聚一切资源,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1 赓续红军精神 通江儿女接力前行

“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这是红军刻于通江县毛浴古镇的16字石刻标语,成为红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着后人接力前行。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然而作为红军后代,通江儿女怎会在困难面前轻易言弃?

通江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围绕脱贫攻坚全力全速推进各项工作——

科学决策部署。立足通江实际、着眼长远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文件,明确全县脱贫攻坚工作的目标任务、实践路径、工作要求,确保干有方向、干有标准。

优化资源配置。以乡镇为单元划定50个战区(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改革后为33个战区),任命33名县级领导为战区指挥长驻点督导。2014年以来,累计投入脱贫攻坚资金200亿元,确保人、财、物等要素向脱贫攻坚领域汇集。

健全工作机制。实施“三级书记”遍访贫困对象行动,县委书记遍访贫困村,乡镇党委书记、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遍访贫困户,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全面推行乡镇、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督办,分管领导盯住抓、持续抓的工作机制,保障各级党员干部全身心谋脱贫、战脱贫。

人心齐,泰山移。80余万通江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誓要摘掉头上戴的“贫困帽”。

2 下足“绣花”功夫 脱贫路上不落一人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打一场攻坚战,谋一局“精准棋”。在精准识别上,严格按照“八个比对”“六个不纳入”要求,逐户进行甄别,确保对象精准;在精准帮扶上,坚持因村派人、因户施策,确保措施精准;在精准退出上,严格执行退出标准和程序,确保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

通江根据贫困户的不同情况分类施策,对生产发展类的1.65万贫困户,坚持种养结合,在每个贫困村建立40万元产业扶持基金,按照每人400-600元标准落实增量奖补,支持发展产业;对就业促进类的2.7万户贫困户,坚持“培训+就业”相结合,持续加强与省内外用工单位衔接,有序组织农民工返岗务工,同时通过开发清扫保洁、水利和森林管护等公益性岗位促进就近就业;对综合保障类的2200余户贫困户,全部纳入政策兜底,并参与资产收益分红,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脱贫攻坚以来,通江按照“供需对接、择优选派、人岗相适”原则,把善战善为的领导干部调配到脱贫攻坚最前线。1795名干部职工组建525个驻村工作队,奋战在全县脱贫攻坚一线。

2019年8月27日,在通江县文胜乡(现已并入沙溪镇)大井坝村的一个农家院里,摆满了花圈,乡亲们沉浸在悲恸中,一一前来送别他们的好村长——因帮助贫困户拆旧复垦,被一根木头砸中、送医途中不幸去世的伏义美。

听闻此消息后,陈华等20余位村民千里迢迢从浙江、江苏、河南、河北等地赶回来,参加全体村民为伏义美举行的追悼会。

不只是伏义美,自2013年以来,向荣浩、刘彬国等100名干部职工在一线负伤,蒲鹏、伏义美等13名干部职工为脱贫攻坚献出宝贵生命……他们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实际行动诠释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3 集合多方力量 脱贫攻坚各显身手

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这个距离通江上千公里的地方,2018年因脱贫攻坚“牵手”通江。遂昌巧借一根“网线”,助力当地农民和企业上“云端”、找销路。借助东西部扶贫协作平台,通江引进浙江赶街公司,打通了农产品上线“最后一公里”。

经过3年努力,通江创新“新农人+市场化+全链条”电商扶贫模式,打造2个村货直卖店、49个乡站点、524个村站点。“曾经‘困在深闺’的通江优质土货,终于能借助这根‘网线’,销往全国。”赶街合伙人、民胜镇村民杨艳说。

截至2020年9月底,通江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1.85亿元、线下销售4.5亿元,带动4.58万名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实践证明,统筹各方要素、集合全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路径。

在深入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中,通江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带动引领作用,深挖资源禀赋。

瞄准市场,隐藏的优质资源就能转化为脱贫的新路子;开阔思路,贫瘠的土地也能收获致富的希望。眼下在陈河镇陈家坝村,一朵朵洁白的银耳长得正盛,并即将进入盛产期。“今年长势好,预计可以卖个好价钱。”村民涂代军喜笑颜开。

通江银耳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此前只卖银耳初级产品。2017年底,通江提出“银耳产业倍增计划”,扩大银耳种植规模和产量,延长产业链条。在购买菌种、保险方面给予补助,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仅在2019年,通江银耳(食用菌)产业重点乡(镇)由上年的23个增加到30个,银耳标准菌种用量146万袋(瓶),较去年增长35.2%。为延伸通江银耳产业链,通江县裕德源润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通江银耳做成了银耳面膜,备受市场青睐。

2009年,一名毅然放弃百万年薪的上市公司高管返乡创业,他叫张育贤,在通江的大山里他找到纯种青峪猪猪种,从建原种场起步,逐渐成为群众口中的“巴山猪王”。2015年以来,累计带动11356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在通江,更多的“张育贤”在不断涌现。通江大力实施“回引创业”工程,累计回引返乡创业人员3400余人,创办投资规模100万元以上经济实体820多家。张育贤、薛宇、熊纯华等一批批“归雁”加入脱贫攻坚队伍形成“雁阵效应”,返乡创业激发了乡村活力,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4 激活内生动力 稳定巩固脱贫成效

“我用毛笔在墙壁上写下了‘宁愿苦战,不愿苦熬’来激励自己早日脱贫。”几年前,诺水河镇柳林村村民李国芝在自家老屋墙壁上写下八个大字。

曾几何时,因妻子身体残疾,女儿读书缺钱,幼子需要照顾,四位老人要赡养,李国芝被生活的重担压得喘不过气来。他痛下决心,发誓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如今,他发展起了自己的养殖种植产业,并成为村里致富带头人,预计今年纯收入可达10余万元。

脱贫攻坚,关键在人。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内生动力,通江儿女深谙这一道理。他们知道: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广纳镇龙家扁村村民赵德才,通过流转土地及到村内的猕猴桃产业园上班,2020年夫妇两人仅工资便挣下3万多元;诺江镇新华村贫困户杨永莲,申请产业扶持资金在村中办起了民宿,周末平均每天接待游客近100人、收入4000余元;民胜镇贾家梁村贫困户张永卓,通过种植3亩土豆和到茶园务工,2017年收入近5万元……

无论是李国芝、赵德才,抑或是杨永莲、张永卓,都是通江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稳定巩固脱贫攻坚成效的一个个缩影。脱贫攻坚以来,通江始终坚持“扶志”“扶智”“扶治”相结合,引导群众正视贫困、坚定信心,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慵懒散”思想,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

“以前穷得叮当响,都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但是今天的我是‘脱贫之星’……”2017年7月的一天,在通江县铁佛镇小岭子村群众大会前排就坐的“脱贫之星”伍运才滔滔不绝,讲起了他的“致富经”,他的养牛场已经发展到60多头。

像伍运才一样的“脱贫之星”,在通江还有很多。为提振群众脱贫信心,通江坚持以先进典型为引领,开展“脱贫之星、孝道之星、致富之星”等评选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群众,让群众真正心热起来、手动起来,以勤劳致富不断擦亮脱贫攻坚底色。

一路向前,春意渐浓。每一个走过脱贫攻坚这段征程的通江人都明白,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