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日报】脱贫攻坚的“通江实践”

来源:巴中日报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5-16 06:50 字号:

近年来,通江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实现现行标准下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脱贫攻坚战如期收官。

如今在通江,随处可见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美丽乡村画卷:一条条水泥路蜿蜒向前、一栋栋农家新居错落有致、一个个扶贫项目落地生根、一张张幸福笑脸灿烂绽放……房子有了,保障有了,产业有了,脱贫户纷纷踏上致富路。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回顾通江决战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每一个经验都彰显智慧和创新,每一个脚步都踏出奋斗和拼搏,每一帧风景都写满美好和希望。

脱贫攻坚的胜利收官不等于工作的停滞,这意味着肩上的任务更重了——要将脱贫攻坚时期形成的工作经验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底子,应用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大潮中去,以此为乡村振兴谋篇布局,续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继续砥砺前行。

对此,80余万通江儿女满怀信心!

健全“四项”机制破解“四大”难题——扎实推进“五个一”帮扶工作

健全激励保障机制,破解“下不去”的难题。坚持政策下移、人员下沉、财力下倾,动员和组织干部职工向基层集聚,悬帽攻坚给足政治上的奔头、沟通在前给足思想上的劲头、保障先行给足经济上的甜头。

健全多元服务机制,破解“待不住”的难题。统筹调度县内资源,基层干部结对帮带驻村队员、群团力量定期帮扶干部家庭、社区干部常态帮助留守老小,排解后顾之忧。

健全制度约束机制,破解“管不了”的难题。制定出台管理办法,实行分线负责、立体监督、捆绑考核,层级管理推动干部履职、多元监督敦促干部履职、责任追究倒逼干部履职,让驻村干部知敬畏、守红线、有压力。

健全示范引领机制,破解“干不好”的难题。坚持目标导向,放大先锋模范的示范效应,领导靠前做榜样、典型示范立标杆、现场点验给压力,让驻村干部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开展“女子攻坚队·文明健康行”活动

通江集中抽调各乡镇妇联主席、县级部门妇委会主任以及结对帮扶部门女干部100余人,组建“女子攻坚队”,以指导家庭建设、帮助广大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重点,全面推广文明健康行活动。

坚持“一体化”集结攻坚力量。统一调度指挥、统一岗前培训、统一工作标准。

突出“两引领”激发攻坚活力。突出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提升党组织凝聚力和党员干部战斗力为抓手,带动群众跟着干、主动干,形成党群干群协力奋进的局面。

强化“三推动”凸显攻坚成效。紧扣改善村容村貌、提振脱贫奔康精气神的目标,全力推动“十乱整治”“六项教育”“四项工程”。

完善“四机制”保证攻坚长效。建立培养帮带机制、定期评比机制、约束激励机制、工作保障机制,确保“女子攻坚队”撤离后那些已基本消除的陈规陋习不反弹。

“新农人+市场化+全链条”电商扶贫

2018年以来,通江紧抓国家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机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遂昌电商优势,全面破解人才缺失、信心缺乏,产品难卖、价格不高,渠道不畅、产业链不完善等制约电商发展难题,不断创新“新农人+市场化+全链条”电商扶贫通江模式。

扶贫先赋能,培育新农人。厘清目标机制,解决新农人信心不足问题,出台政策办法,解决新农人实力不足问题,加大创业培训,解决新农人能力不足问题,强化质量监管,解决新农人网货信任不足问题。

引导不主导,运作市场化。引进赶街,电商服务市场化,村货进城,农民增收市场化,建立“创谷”,主体培育市场化,对接平台,渠道拓展市场化。

农品变商品,打造全链条。上行SC标准商用,产品销售品牌化,建设户码溯源,扶贫产品数据化,整合快递物流,产品流通便捷化,倒逼三产融合,产业发展链条化。

实施“七大行动”

实施“项目清场”行动。制定《通江县脱贫攻坚项目工程扫尾清单》,实行“四专四单”推进机制,做到完成一个销号一个。

实施“乡村振兴”行动。统一规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与新村建设,配套建设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支持鼓励贫困户就业创业,因地制宜规划发展适度规模增收致富产业。

实施“危房改造”行动。制定出台《通江县2018年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方案》,将全县所有贫困村和非贫困村全部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彻底改善群众住房条件、生活条件。

实施“富民增收”行动。务实推进产业建设、认真落实优惠政策、创新集体经济管理机制。

实施“结亲帮扶”行动。深化落实“54321”结对帮扶要求,务实做好9项工作。

实施“现场点验”行动。坚持“一月一推进、一月一点验”,建立“定期检阅、现场点评、就地检验”工作机制。

实施“护航保障”行动。强化“县级主体、部门主帮、乡镇主责”的脱贫攻坚工作机制,全力推动各项工作。

坚持“五为主”实现“五到位”发展特色产业

坚持政府主导,实现规划引领到位。成立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建产业发展办公室,实行七大特色县级领导负责制。将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和助农增收的重要抓手,实现乡乡有县级领导挂联、村村有驻村农技员指导、户户有帮扶责任人的工作机制。

坚持龙头主带,实现脱贫帮扶到位。积极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量提升、机械化推广、品种选育及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优势,示范带动群众发展产业。

坚持协会主联,实现市场拓展到位。充分发挥协会在产业发展中的“助推器”作用,丰富平台载体,对外推介到位,创新营销手段,拓展市场到位。

坚持金融主帮,实现资金保障到位。着力构建多元投入机制,破解资金瓶颈,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提供坚强保障。

坚持市场主促,实现资源配置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根据资源禀赋、区位特色、市场需求,明确产业发展方向。

“五园经济”优化乡村人居环境

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将“治贫困”与“治环境”紧密结合,以改造农户庭院为切人点,大力发展以菜园、果园、药材园、养殖园、加工园为主的“五园经济”,有效激励农户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多方位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探索出了一条环境治理、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相结合的有效路径。

“五园经济”的发展模式以改造农户的“庭院”为核心,利用闲置空间,打造农户个性化的“庭院经济”。其将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与农村人居环整治统筹考虑、同步推进,与“四好村”创建相结合。并整合各类资金,以小额补助鼓励农户发展“五园经济”。同时,在打造“五园经济”的同时注重开展技术培训,为农户建设“五园”提供技术支持。

推动扶贫小额信贷稳健发展

扭住“三个关键”,构建工作格局。党政主导、银行主动、社会主帮。持续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抓住各级党政、金融部门、社会力量三个关键,建立起齐抓共管、协调联动的扶贫工作新格局。

探索“两种模式”,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合作银行、帮扶部门、扶贫贴息部门、保险部门、龙头企业(或专合组织)+贫困户的“5+1”扶贫小额贷助农增收新模式,凝聚“六方合力”。探索“双基”合作模式,即基层信用社和基层党支部(村党支部)的合作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工程,推行支部共建、开办金融夜校、推行阳光贷款、选用金融服务联络员、推进诚信体系建设。

破解“三个难题”,凸显工作实效。有效解决“贷款难”问题,按照“一授、二免、三优惠、一防控”的工作体系,为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评了级、受了信,降低了贷款门槛。有效解决“贷款贵”问题,提供贷款期限优惠,让低成本专项资金惠利于民。有效解决“不敢贷”问题,通过干部驻村、技能培训、产业培育、风险防控、特惠到户等措施,积极引导贫困农户解放思想,增强贷款筹资发展项目的信心。

创新“四定”机制改造农村危旧住房

定调,确保方向不出偏差。坚持“应改尽改”、坚持统筹推进、坚持突出重点。

定量,确保实施内容精准。严格建设标准、明确建设内容。

定价,确保项目惠及于民。定准指导价、定准浮动价、定准结算价。

定格,确保村美业兴家富。突出环境优化,让乡村美起来,突出产业兴旺,让群众富起来,突出文化引领,让民风淳起来。

“增量奖补法”产业扶贫模式

“增量奖补法”实行奖补资金限额到户,产业补助标准统一,项目选择贫困户自主,重点奖补新增产量,其余奖励产业成效,实行村初验、乡镇验收报账,资金分阶段“一卡通”直拨到户,最大限度调动了贫困对象发展增收致富产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项目选择符合贫困户意愿,贫困户主动参与、积极投资投劳,充分发挥了建设主体作用。

落实产业发展因户施策规划到户、奖补资金标准统一及时到户、产业建设管护全程监管到户、乡村验收把关资金直补到户。

“三定三转三盘活”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模式

确权先行,推进“三定”构筑产权改革基础保障。按照“确认资格定成员、确认家底定资产、确认股份定股权”的实施步骤,定成员、定资产、定股权。

产权扶贫,推进“三转”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按照“股权量化、投资收益、保底分红”的扶贫模式,将财政扶贫资金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入股到龙头企业,通过“集体资源资产+企业资金”的模式实现资源转资本、“保底收益+动态调整”的机制实现资金转股金、“631”收益分配方案实现农民转股民,不断拓展集体经济生存发展空间,稳定增加贫困户收入。

动能转换,推进资源盘活、资产盘活、资金的盘活,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创新“三个盘活”改革机制,全面提升农业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六个盘活”激活农村资源潜力

盘活土地资源。引导农户“租赁、转包、转让、入股”,将农村撂荒“死地”盘活;推进土地适度规模集中;采用“参股合作、价格保底、利益返还、流转佣工”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承租户与农户“双赢”。

盘活人力资源。通过招大引强,实施“回馈故里反哺家乡”工程,以集中办班、函授、集训、轮训、大篷车流动培训等为载体,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互动相结合,培训新型农民。

盘活林产资源。企业与农户分别将林相差、林分质量低的商品林,按活立木蓄积量作价入股,整乡整村组团流转,适地适树进行改造。

盘活房产资源。量身开发金融产品,利用农房产权抵押贷款修建新居,通过危旧房改造和宅基地复垦,同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利用村级闲置房产抱团发展乡村旅游、兴办农家乐。

盘活闲散资本。村“两委”出台相关支持创业计划政策,动员农户将“闲钱”集聚成整、统一管理、打捆使用、专项扶持。

盘活集体资产。全县清理集体资金、集体资源,由村“两委”牵头成立“三资”管理公司,以出租、流转、转包、入股等方式,提高集体资产使用效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