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乡村振兴“把脉”,为产业先行“开方”

来源:巴中日报 作者:巴中日报全媒体报道组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1-09-24 09:46 字号:

  9月23日下午,由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和市委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四川·巴中乡村振兴发展专家报告会如期举行。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齐聚巴城,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主题,积极为巴中乡村振兴发展出谋划策、把脉支招。现摘录部分发言内容如下。

  深挖文化中的农业元素 提升特色农业文化价值

  近年来,巴中高度重视乡村产业培育,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因地制宜走特色农业发展之路,取得了一系列可圈可点的成就,不断夯实了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坚实基础。

  根据对巴中特色农业发展战略的总体评估,有三大亮点:一是巩固脱贫成果,推动重心转移,树立了秦巴山区脱贫攻坚的优秀典范;二是瞄准关键领域,系统出招发力;三是立足资源禀赋,打造产业优势,巴中特色农业发展的前景可期,一定有条件做到“弯道超车”、后发赶超。

  总体来看,巴中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定位精准、举措有力、成效初显,只要坚定信心,发扬脱贫攻坚精神,一张蓝图绘到底,预计到2025年,巴中完全能够实现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确定的战略目标。

  巴中应围绕强基础、扩影响、聚人气,进一步激发乡村发展活力。首先应夯实农业本底,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以特色农业为主体,以国省市项目为支撑,谋划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图景;其次应讲好“巴中故事”,巴中人杰地灵,走出了“中国乡村建设先行者”晏阳初等一大批名人,巴中农产品、粗茶淡饭曾哺养了数万红军战士走向革命胜利,应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巴人文化、三国文化、民俗文化中的农业元素,提升特色农业的文化价值;再次应营造活力场景,打造观光旅游、商业投资、工程建设、体验实践、休闲娱乐等活力场景,吸引更多外市人和回乡人关注巴中乡村发展,变冷清的山村为繁荣的乡村。

  打造道地药材优势产区 提高产地的初加工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先后出台系列文件,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秦巴无闲草,遍地皆灵药”,巴中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巴药材道地产区。凭借良好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以及政府重视,巴中中药材种植规模化发展态势良好。与此同时,巴中中药材产业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存在种植规模较小,缺乏品牌效应;生产加工薄弱,市场竞争乏力;销售模式落后,市场流通不活;医养服务,终端需求乏力;人才科技缺乏,创新链环薄弱等问题。

  突破巴中道地药材的发展瓶颈,促使巴中中药材产业提档升级,需要多方努力。建议做优药材生产体系,优化道地药材种植布局,打造道地药材优势产区。做强精深加工体系,合理布局初加工场所,规范中药材初加工生产,提升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能力。做活市场流通体系,建立中药材收储制度,提升中药材仓储能力,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做精质量管控体系,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建立中药材种质资源库。做全产业生态体系,基于广义中药学基本原理和“大中药、大健康、大产业”发展思路和理论体系,围绕巴药全产业链、全技术链、全产品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中医药项目投入,鼓励社会资本介入,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张红宇表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发展环境下,“三农”发展也面临着诸多已知或未知的挑战,需要有效应对,化解各类风险,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产业振兴要抓关键问题,张红宇表示,从中国的农情看,乡村产业发展前景光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的目标要求看,乡村产业的一大重要任务,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要聚焦保供给、保就业、保收入。具体来讲,就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的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其中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要提高全社会对保障粮食安全极端重要性的认识,坚持以我为主的农业产业安全观;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保护耕地,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要坚持党政同责,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

  在以改革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方面,张红宇分别从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作了阐述。张红宇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改革仍是激活主体、激活市场、激活要素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把握农村改革方向,明确主线,抓住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才能完成乡村振兴的历史使命。

  细分文旅市场需求 将文旅产品做到极致

  巴中文旅康养具有世界级资源,应当具有世界级影响,这是巴中当前迫切需要答好的产业命题。

  实现首位产业转型崛起要有首位担当的系统思维。首先,不能以强调县乡的局部利益代替全局利益,亟需打破行政区划实现新的经济联合整合;其次,不能把改革的整体化为因人而异。杜绝换人换思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再次,防止改革过程中的同质思维模式,出现景区景点开发设计模式的复制粘贴。

  要把握好改革的核心与精准,充分挖掘发挥光雾山、诺水河的核心品牌作用,使之成为全域旅游示范市的产业龙头和市场旗手,在此基础上以大带小,盘活其他A级景区;其次做到精准与精致相结合。在细分市场需求基础上,注重各类市场主体的个性消费主张,体现以人为本的产业发展观;再次做到分类与特色相结合。将某一环节某一产品做到极致,以此为原点渐次实现其他产业意图。

  同时,要突出首位价值的集成创新,建立产业项目的自我更新机制,克服低端重复,克服产品匮乏,力求卖点突出。基于市场经济需求变化的产业设计,具体到景区景点项目中,要有代际成长的自我更新机制,不能期望“一次建设,一劳永逸”,并以客观市场群体的意见倾向为准,按市场意愿配置资源和开发资源。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 振兴有效衔接要关注三大问题

  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需要关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研究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三大问题。

  通过相关部门、测评机构的脱贫攻坚普查与评估,在中国已脱贫人口、低收入群体中,尚有500万人存在返贫和致贫风险。针对这一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帮助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此外,地方党委、政府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准确摸排关注重点人群,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和基础性目标。打赢脱贫攻坚战之后,中国将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对此,国家确定选择了一批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并将过去支持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的政策、资源逐渐转移到支持乡村振兴中,将脱贫攻坚中的工作体系、体制、机制等运用到乡村振兴中,以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只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相对贫困问题仍旧存在。农民收入面临着增速变缓、差距增大、动能不足等问题,在面向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背景下,解决好相对贫困问题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提高茶叶综合利用率 提升茶叶产品附加值

  巴中市地处北纬31°,发展茶叶产业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品质优势和政策优势等。巴中也是农业农村部规划的全国富硒绿茶重点产区、全省川东北富硒茶核心产区。全市通江、南江、平昌3个茶叶重点县已整体列入全省20个茶叶强县之列,其中平昌县被评为全省十强县。

  不过,巴中市发展茶叶产业也存在理念观念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企业弱、品牌不响、人才匮乏、宣传力度不够等短板。

  这些问题恰恰是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巨大空间。例如,巴中市现有90%以上的茶园和产量都分布在中、高山区,相对而言,这些地方气温偏低,云雾较多、昼夜温差较大,夏秋茶鲜味持续性较强,茶叶滋味和香气都较好,并不次于平坝茶区的春茶品质,尤其通过科技创新,夏秋茶也能生产出优质绿茶和其它特色新产品,从而形成春茶做成高档名优绿茶,夏秋茶做成优质红茶和大宗茶,机采机剪原料做出口茶和黑茶以及精深加工产品的产业模式,提高原料综合利用效率。

  巴中市茶叶产业发展要坚持适度发展面积、提高单产、着重提高产品质量和综合效益的原则,不在数量上做文章,要突出优质,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因地制宜,因市场需求而调整,绝不能一窝风、一边倒,使全市茶叶产业向着优质、高效和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来源:《巴中日报》2021年9月24日A4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