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80万字 1200余幅图片
这套书全方位展现通江民歌文化内涵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帆 整理 浏览量: 发布时间:2022-04-19 14:10 字号:

“弯弯背架一盏弓,背起背架上汉中……”古代巴人能歌善舞,日常劳作生活中唱出许多脍炙人口的巴山民歌。今年,《通江民间歌谣校补图注》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文学作品奖,用近180万字、1200余幅图片,全方位展现通江民间歌谣的文化内涵。
  该书分为上下两册,以20世纪80年代搜集的通江县民间歌谣为底本,结合数十年的田野调查,对歌谣中的方言和民俗进行详细校注。同时,该书辅之以大量民俗图片,以图注文,以文释图,抢救性保护大巴山地区的濒危文化遗产。“书里既有与‘背二哥’‘石工号子’相关的劳动歌,也有《红军来到大巴山》这样的红色歌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通江的历史文化。”通江县文化馆副馆长何嗣猛介绍。
  谈到该书的编纂历程,何嗣猛回忆:“我们最初共采录到6200余首民间歌谣,然后从中精选出了1270首,辑印成一份初始资料。”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为了让外面的人也听懂读懂这些歌谣,其涉及的方言、民俗、传说故事就必须要解读。2017年10月,通江县文化馆与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濒危活态文献保护研究团队”、“巴蜀文化研究与传承”教师团队展开校地合作,共同成立编委会,组织专家学者制定方案,决定以“校补图注”的方式对通江民间歌谣档案资料进行编著。
  何嗣猛说,因为许多民间歌谣传唱年代久远,能找到传唱人已是不易,“为了拍出照片,我们前后花了4年时间,请人还原场景、制作老物件。此外,我们还获得近万小时的音视频资料,制作了3000余件拓片资料,拍摄了10万余张图片。”

(转自《四川日报》2022年4月19日08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