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通江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

2023-12-06 15:40 来源: 通江县农业农村局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以及《农业农村部办公厅 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的通知》相关精神,根据《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2023年四川省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农函〔2023〕352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县域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区位优势和财政状况

1.县域自然条件。通江县位于四川省巴中市东北部,居北纬31°39′∼32°33′,东经106°59′∼107°46′之间,素有“一府三乡”(川陕苏区首府、红军之乡、溶洞之乡、银耳之乡)之美誉。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秦巴富硒地带,森林覆盖率达62.5%,地形多为多层台阶式结构,海拔高度介于305.9-2089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大气、水源、土壤等环境优良,根据检测,通江全部达到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生产环境,土壤中有机硒含量达到0.046ug/g。是产油产粮大县、生猪调出大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幅员面积4119平方公里,辖1个街道办事处、30个镇、2个乡,324个行政村,常住人口521875人,有耕地126.38万亩。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24.36万亩,其中,小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28.5万亩,大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5.86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0.97万亩,中草药材播种面积1.63万亩,“三品一标”认证64个。202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73亿元,增长1.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473元、25355元,分别增长4.6%、5.4%。

3.区位优势。通江作为北向出川、东向达海重要交通节点和川陕渝毗邻区域重要通道,已基本构建“外快内畅”的交通格局。县境内有2条高速、1条国道、6条省道,距离巴中恩阳机场80余公里。先后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入选四川省第一批交通强县试点名单。随着四川省委、省政府赋予通江“一区三地”(川陕革命根据地核心区、红军烈士纪念地、党的初心使命教育基地、红色旅游目的地)定位,巴中市委将通江纳入市域副中心,通江成为省市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的叠加区,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进一步构建“五高三快一铁一航”综合立体大交通网络,形成“东西畅达、南北贯连”的综合运输通道。

                   

    4.财政状况。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32.7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7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32.72亿元,下降4.2%;第三产业增加值59.32亿元,增长2.4%。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26026元,增长2.6%。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03亿元,比上年增长5.2%。其中,税收收入2.44亿元,增长10.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8.95亿元,增长6.9%。

(二)地膜覆盖应用与回收利用状况

我县农膜覆盖主要应用在:一是水稻、玉米、大豆、红薯、马铃薯等主要粮油作物和蔬菜的育秧、育苗和覆盖种植;二是蔬菜、食用菌等的大棚设施栽培;三是柑橘等果树的留树贮存保鲜覆盖等方面。主要采用60-150cm宽的地膜,全覆盖覆膜方式,一亩地地膜使用量7.5公斤,亩均价97.5元。

2022年通江县废旧农膜回收网点(企业)共计65个,农膜使用量817吨,农膜回收量694吨,全县农膜回收率达到84.9%。其中地膜使用量778吨,地膜回收量600吨,地膜再利用量178吨,地膜回收率77.0%,棚膜使用量39吨,棚膜回收量33吨,棚膜再利用量6吨。

二、基础条件

(一)县域内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情况

1.建立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按照“谁使用、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建立“户拾捡、村清运、公司回收”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并把农田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农田残留地膜与农业污染普查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提升农膜的综合利用率,有效防控农田“白色污染”。2022年全县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企业)65个,从业人员约380人,年回收能力694吨。

2.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通过横幅、挂图、手册、户外广告等方式宣传地膜科学使用,以集中培训、现场讲解、入户走访、科技扶贫、科技下乡向群众宣传讲解残膜污染的危害和回收再利用的好处,指导广大农户科学使用农膜,树立自觉捡拾、主动回收残膜保护耕地的意识。

3.严格落实属地化管理责任。建立农膜管理工作协调机制,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和市场化运作,形成上下联动、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工作推进机制,并将农田残留地膜、农药化肥塑料包装物清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二)县域内地膜监测统计情况

2022年已按照农田地膜残留监测要求和方法在地膜覆盖重点区域设置了17个地膜残留监测点,根据主要覆膜区域、主要覆膜作物、不同覆膜历史、不同回收方式选择典型覆膜地块开展监测,掌握全县区域污染动态变化,科学评价区域污染状况与治理成效。

(三)近年开展地膜回收基本情况和成效

1.农膜科学使用水平提高。在应用农膜特别是地膜的主要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上,不断加强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和示范推广,农膜科学使用水平有提高。一是加强对各镇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技术培训,提高农膜科学使用技术指导和服务能力。二是依托中央、省等农业项目,在项目区搞好残膜回收,大力宣传残膜回收的重要意义,推广使用厚度0.015毫米及以上的加强厚度地膜。

2.农膜减量技术得到应用。立足地方产业特色,引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科学选择使用农膜,大力推广粮经作物标准化集中育秧育苗、果园生草、秸秆覆盖等栽培技术,示范推广一膜多用、行间覆盖、适期接膜等农艺措施;加强倒茬轮作探索,通过推广粮经与蔬菜轮作、水稻集中育秧、大豆玉米套作等技术。推进地膜覆盖技术合理应用,降低地膜覆盖依赖度,减少农膜使用量。

3.农民捡拾残膜意识增强。近年来,随着农村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各类农业项目加强宣传和培训,及时组织农民搞好残膜回收,项目区广大农民在生产季节结束后将可捡拾的废旧农膜加以回收和再利用的意识也不断增强。

三、实施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地膜技术在我县的广泛使用,地膜覆盖种植面积的增大,农用地膜使用量也在不断增长,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0多万亩,使用量800多吨,为我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地膜在自然条件下极难降解,我县农膜的回收利用率不高,“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凸显,最终导致作物减产,影响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影响农民收入。

通过推广应用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进一步健全地膜回收利用体系,是通江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田园”推进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四、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目标

通过项目示范带动,2023年在全县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9万亩、全生物降解膜1万亩,到2025年全县农膜回收率稳定在85%以上。探索推行“户拾捡、村清运、公司回收”模式,建立健全废旧地膜回收利用推广工作机制,新建村级回收点120个,县级回收企业1家。农田“白色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二)规模与布局

2023年在全县推广应用0.015mm及以上加厚高强度地膜9万亩和全生物降解地膜1万亩(具体以各乡镇实际覆膜作物面积为准,适时调整)。主要在粮油作物(玉米、大豆、水稻、马铃薯等)、经济作物(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的农户、新型经营主体上推广实施。


表1  2023年通江县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任务分配表

乡镇(街道)

加厚高强度地膜推广面积(亩)

其中(亩)

玉米

大豆

水稻

马铃薯

合计

90000

22600

16400

34000

17000

壁州街道办事处

2100

600

500

1000

 

诺江镇

3600

600

500

2000

500

诺水河镇

3200

1000

600

1000

600

民胜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广纳镇

4700

1200

1000

2000

500

铁佛镇

4700

1200

1000

2000

500

麻石镇

3600

600

500

2000

500

沙溪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涪阳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至诚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火炬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瓦室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永安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铁溪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杨柏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三溪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空山镇

3200

1200

 

 

2000

两河口镇

0

 

 

 

 

泥溪镇

3200

1000

600

1000

600

烟溪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长坪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兴隆镇

0

 

 

 

 

春在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龙凤场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毛浴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板桥口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青浴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新场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陈河镇

2600

600

500

1000

500

唱歌镇

0

 

 

 

 

松溪乡

3200

1000

600

1000

600

洪口镇

3400

1200

600

1000

600

胜利乡

3100

1000

500

1000

600

高明新区管委会

2600

600

500

1000

500


表2  2023年通江县全生物降解膜推广任务分配表

乡镇(街道)

全生物降解膜推广面积(亩)

全生物降解膜推广面积(亩)

蔬菜

水果

中药材

合计

10000

5000

1500

3500

壁州街道办事处

500

500

 

 

诺江镇

500

500

 

 

诺水河镇

500

 

 

500

广纳镇

500

 

500

 

铁佛镇

500

 

500

 

麻石镇

500

 

 

500

沙溪镇

500

 

 

500

涪阳镇

500

500

 

 

瓦室镇

500

500

 

 

永安镇

0

 

 

 

铁溪镇

500

500

 

 

杨柏镇

500

 

500

 

空山镇

500

 

 

500

泥溪镇

500

500

 

 

龙凤场镇

500

500

 

 

毛浴镇

500

 

 

500

板桥口镇

500

500

 

 

青浴镇

500

 

 

500

新场镇

500

500

 

 

陈河镇

500

500

 

 

胜利乡

0

 

 

 

高明新区管委会

500

 

 

500

(三)建设内容

1.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

(1)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①推广0.015mm高强度加厚地膜使用面积5万亩;②开展地膜以旧换新工作,按作物应用面积4万亩的覆膜数量,以新、旧膜1:5的比例进行兑换,约需地膜60吨。(2)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符合GB/T35795-2017国家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面积1万亩,约需地膜40吨。

2.回收体系建设、新技术新模式推广

(1)回收体系建设。按照“谁使用、谁回收,谁污染、谁治理”原则,构建“户拾捡、村清运、公司回收”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新建村级回收点120个,县级回收企业1家,回收地膜260吨。(2)新技术新模式推广。针对花生、玉米、蔬菜、烟草、马铃薯、水稻等适宜作物,在开展全生物降解地膜应用效果评价基础上,支持有限推广GB/T35795-2017国家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面积200亩。

3.宣传培训、地膜残留监测及效果评价。(1)政策宣传。①制作横幅、挂图、手册120套。②制作户外广告等标识标牌5个。(2)技术培训。组织召开技术培训及推进会2次。(3)地膜残留监测及项目效果评价。①选择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合理布设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测10个;②选择第三方机构进行项目验收及效果评价。

(四)技术规范

1.加厚高强度地膜技术规范要求

技术指标

拉伸负荷(N)

断裂标称应变(%)

直角撕裂负荷(N)

厚度(mm)

加厚高强度地膜

纵向≥3.6

横向≥3.2

纵向≥550

横向≥700

纵向≥1.6

横向≥1.8

≥0.015

加厚高强度地膜的产品厚度、力学性能等指标应不低于《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13735—2017)中耐老化地膜有关要求,其中产品标称厚度不小于0.015mm,有效覆盖使用时间不低于180天,且使用后最大拉伸负荷、断裂标称应变等力学性能指标不小于初始值的50%。产品原材料中不得加入再生料以及国家明确禁止使用、不利于作物生长和有害土壤的助剂,总灰分控制在0.5%以内。结合旧膜重复利用、一膜多用等方式,提高地膜使用效率,从源头上防治“白色污染”。

2.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规范要求

技术指标

拉伸负荷(N)

断裂标称应变(%)

老化100h后断裂标称应变(%)

直角撕裂荷(N)

全生物降解

地膜

纵向≥2.2

横向≥2.2

纵向≥200

横向≥280

纵向≥80

横向≥100

纵向≥1.2

横向≥1.2

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产品厚度、力学性能等指标应不低于《全生物降解农用地面覆盖薄膜(GB/T35795-2017)》有关要求,其中产品标称厚度不小于0.008mm,有效覆盖使用时间不低于60天,水蒸气透过率低于400g/(m²·24h),且有机成分不小于51%,相对生物分解率不小于90%,产品中不得含有PE等聚烯烃类材料。严禁以其他形式的降解地膜冒充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

(五)实施主体与方式

1.实施主体。通江县人民政府是本项目的实施主体,通江县农业农村局及各乡镇(街道)为本项目组织实施单位。

2.实施方式。通过直接补助和物化补贴的方式组织实施。

(六)补助对象

1.直接补助对象。对覆膜面积在100亩以上参与地膜回收的公益性岗位、农户、经营主体、回收主体、再利用主体。

2.物化补助对象。对参与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的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七)补助标准及方式

项目资金330万元。其中: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计划资金232万元;回收体系建设、新技术新模式推广,计划资金66万元;宣传培训、地膜残留监测及效果评价,计划资金32万元。具体使用计划如下:

1.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232万元)

(1)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9万亩,需资金160万元。其中:推广0.015mm高强度加厚地膜使用面积5万亩,主要用于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采取直接补助的方式,每亩补助20元,需资金100万元;开展地膜以旧换新工作,按作物应用面积4万亩的覆膜数量,以新、旧膜1:5的比例进行兑换,约需地膜60吨,需资金60万元;

(2)推广符合GB/T35795-2017国家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面积1万亩,采购地膜40吨,需资金72万元。

2.回收体系建设、新技术新模式推广(66万元)

(1)回收体系建设,需资金17万元。其中:新建村级回收点120个,按每个回收点补助1000元,需资金12万元;建立县级回收企业1家,需资金5万元;

(2)回收地膜260吨,按每吨补助1500元,需资金39万元;

(3)新技术新模式推广,支持有限推广GB/T35795-2017国家标准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面积200亩,按每亩补助500元,需资金10万元。

3.宣传培训、地膜残留监测及效果评价(32万元)

(1)政策宣传,需资金16万元。其中:制作横幅、挂图、手册120套,按每套制作费用500元计算,需资金6万元;制作户外广告等标识标牌3个,按每个标识标牌制作安装费用2万元计算,需资金6万元;

(2)组织技术培训及推进会2次,需资金6万元;

(3)地膜残留监测及效果评价,需资金14万元。其中:选择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地膜残留监测,合理布设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监测点10个,用于地膜残留监测、调查、抽样、检测等,需资金8万元;选择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开展项目验收及效果评价,需资金6万元。

(八)实施时间及进度

1.2023年7月底前,完成项目实施方案编制。

2.2024年5月底前,开展宣传培训、推广加厚高强度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及废旧地膜回收工作。

3.2024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实施、工作总结和绩效自评估报告、资料归档以及项目验收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为了切实做好废旧农膜回收工作,县农业农村局成立了通江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农业农村局局长任副组长,县财政局、县审计局、县经济信息和科技局、县生态环境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社、县金融办、县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废旧地膜治理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检查监督,协调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由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下设办公室在通江县农业农村局经作站,办公室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及日常管理等工作。

(二)强化政策扶持。农业部门负责地膜科学使用和推广新技术新模式减少地膜使用技术指导,探索将先进适用的地膜回收机具按程序纳入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范围,推进机械化回收;环保部门要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监督考核;财政部门要积极安排落实资金投入,确保项目实施成效;文广部门要组织新闻媒体,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参与意识。涉农金融部门要及时安排贷款规模计划、加强信贷服务,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优先办贷。 税务部门要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措施。同时,参与地膜回收、再利用和回收处理企业按规定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

(三)强化机制创新。探索销售、使用和回收全链条的台账制度及残膜监测制度。加强回收环节日常监管,适时进行回收公示,常态开展监督抽查工作,建立废旧地膜回收量定期核查机制。督促地膜经营者和回收网点建立台账制度,履行法定义务,建立销售记录制度;建立规范收购工作台账,做到资料规范建档、查阅方便。

(四)强化收购管理。回收期间,各镇要督促各临时机动收购站(点)正常运转,租用或雇用运输工具确保废旧农膜安全运输。组织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方法,分区域逐村社、逐地块开展废旧农膜的回收。及时做好田间地头捡拾废旧农膜的指导和组织协调工作,指导农户将捡拾的废旧农膜统一堆放在地头,严禁焚烧、填埋,甚至直接丢弃,确保在秋收结束后,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等地看不见废旧农膜,杜绝“白色污染”。

(五)强化资金管理。一是实行专账制。实行“专人管理、专户存储、专账核算、专款专用、一支笔审批”制度,不截留,不挤占,不挪用,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实行报账制。由农业、财政组成的检查验收小组对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县国库支付中心直接拨付资金到实施单位。三是实行监管制。县发改委和县财政局负责项目资金监管。四是实行审计制。由县审计局对项目资金进行审计、确保资金正常运行。

(六)强化宣传引导。通过新闻媒体、标语、横幅等方式加强宣传,大力宣传讲解废旧农膜污染的危害和回收再利用的好处,指导广大农民科学使用农膜,使农民充分认识农膜残留的严重危害,树立主动回收残膜保护耕地的意识,自觉捡拾农田废旧农膜,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参与防治“白色污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加强《四川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的宣传力度,引导农膜销售者、使用者切实认清并依法履行法律义务,营造抓好废旧农膜污染防控的良好工作氛围,助推广大农村地区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七)强化监督管理。一是实行目标考核。对参与项目实施的乡镇、单位,制定量化考核指标,搞好项目的组织动员和协作配合,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二是强化督查落实。由县委农办牵头,组织县农业农村局、县财政局、县纪委监委相关人员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督查,并将督查情况予以通报;三是项目实施结束后,要对项目进行全面总结,开展绩效自评,撰写绩效自主评价报告。

六、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项目建设实施后,解决了地膜重复利用率低的问题,可下年重新利用,提高了农膜回收利用率,推广地膜每亩可节约成本20元,同时废旧地膜的回收利用可以降低土壤板结危害,能够相应地带来了农作物增产增效,提升农产品产量及品质,预计项目区农产品增收达5%以上,亩节本增效120元,累计增效1200万元。同时,通过建设销售与回收网点、培训农机技术操作等方式,新增就业岗位580人左右。

(二)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会极大带动我县及周边地区地膜的科学使用,同时畅通了废旧地膜的回收渠道,建立了废旧地膜回收利用体系,便利了广大农民,也树立了各级政府在群众心目中良好形象,有利推进绿色通江和美丽田园建设,加快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三)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的实施,将从源头上扭转我县农村覆膜种植带来的“白色污染”,同时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不断净化土壤,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农民居住环境,有利于发展高产优质农业;回收残膜提高了农膜利用率,变废为宝,实现了资源的再利用,为更大范围推广使用覆膜栽培技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通江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实施方案领导小组成员名单.docx

2023年通江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投资估算及资金测算表.docx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