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2024年脱贫群众增收工作措施

2024-03-13 17:41 来源: 县乡村振兴局

    一是全面排查研判,精准纳入监测帮扶。

常态排查监测。对照8000元返贫监测收入标准,用好用活县乡村组院五级防返贫监测网格化管理体系,组织乡村组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网格员等力量持续加强日常走访排查,定期开展行业部门预警信息推送和数据比对,积极推广使用“巴中防返贫智慧监测自主申报小程序”,畅通风险推送渠道、缩短精准识别时间,开展集中排查和常态监测,确保应纳尽纳,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对存在因灾返贫风险的农户,符合政策规定的可先行落实帮扶措施。精准落实措施。全面落实《通江县构建防止返贫常态化监测帮扶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大工作推进力度,确保各项帮扶措施落实到位。启动监测对象识别程序的同时,根据返贫致贫风险类型和家庭成员劳动能力及发展需求,因人因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并落实帮扶措施。紧盯“人均纯收入低于1万元的脱贫人口”和“人均纯收入下降的脱贫人口”两类群体,强化分析研究,建立工作台账,安排专人包保,加强跟踪监测,实施一户一策帮扶,实行销号管理。紧盯农村监测户、低保户、残疾户等弱势人群,整合东西部协作、先发带后发托底性帮扶等力量,设立“托底帮扶·守望通江”关爱救助专项资金1000万元,对因病、因残、因灾等造成监测对象家庭困难的给予帮扶救助,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加强产业帮扶,推动经营性收入稳定提升

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优质粮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严格落实“耕八条”“粮十条”,指导农户加强生产管理和提高应对灾害能力,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切实保障玉米、水稻、蔬菜、大豆等粮食的有效产出,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收。围绕“2+2”种养业优势大品种等产业布局,挖掘资源禀赋,发展带动就业多的特色产业,做好“土特产”文章。鼓励支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生态种养、农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全产业链发展,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好农业增值大文章。推进帮扶产业助农增收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巩固一批、提升一批、盘活一批、另起炉灶一批”的重要指示要求,开展产业帮扶项目排查梳理,聚焦产业帮扶项目发展需求,分类施策,推进帮扶产业提质增效、提档升级。以帮扶项目为抓手、以促进增收为目标,加快产业园区建设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紧密型利益联结方式带动到脱贫群众增收。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户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等庭院资源发展庭院经济,将已谋划的庭院经济项目纳入县级项目库管理,加强衔接资金引导扶持。安排1200万元衔接资金,对监测对象、脱贫人口按照每户500元至700元的标准给予到户差异化增量奖补,支持发展特色种养、手工作坊、庭院经济等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创建一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发推广一批乡村旅游线路,打造一批农家乐乡村旅游打卡地,培育一批乡村旅游后备基地,促进特色农产品就地销售,带动群众增收。推进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加强农村电商产销对接,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纪人等与电商企业和平台对接,开展网络销售、农产品产地直采等业务,持续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农户增收。持续实施消费帮扶行动。扎实开展脱贫地区农副产品进机关高校、进企业、进园区、进社区、进商超、进电商、进电视、进深加工等产销对接“八进”行动,助力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打通销路。各级预算单位通过“832”平台按照不低于去年的比例预留年度食堂采购份额。鼓励各机关单位组织工会会员定向采购本地农产品。鼓励引导中央省直定点、东西部协作省内对口帮扶帮扶单位加大采购我县农副产品力度。鼓励有关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单独到浙江省、内江市设立销售点位,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坚持市场化原则,运营管理好存量消费帮扶专柜、专馆、专区,加快推进全优质农产品入驻“832”平台。

加强就业帮扶,推动工资性收入稳步提升。

强化劳务输出促进稳岗就业。健全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机制,培育、创建一批特色劳务品牌,稳定跨省务工人员规模。利用“春风行动”“点对点输送”等活动,将有意愿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及时输送出去务工就业,尤其要把脱贫人口作为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优先保障对象,确保各乡镇(街道)务工人员数量不低于去年全县转移脱贫劳动力就业4.8万人以上。对跨省就业的脱贫人口适当安排一次性交通补贴,优化简化发放程序,对符合条件的,鼓励免申即享、即申即享,着力提高政策知晓率和兑现率。依托域外劳务基地、东西部劳务协作、川渝劳务协作和内江对口帮扶等有序组织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机构、劳务经纪人等组织脱贫劳动力成建制劳务输出,促进富余劳动力有序向县外转移,及时兑现相关奖励优惠政策。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有序退岗”管理机制,确保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总体规模保持基本稳定,开发公益性岗位不低于6000个,优先安排无法离乡、无业可扶、容易返贫并且有能力胜任工作的脱贫劳动力等乡村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确保有劳动力的“零就业”脱贫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逐步提高岗位补贴标准,增加脱贫人口收入。保持就业帮扶车间数量及带动脱贫人口就业数量总体稳定,促进就业帮扶车间等载体带动稳定。鼓励在建重大基础设施工程、以工代赈、农村环境整治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等项目优先吸纳脱贫劳动力就地就近务工,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尽量提高项目资金中劳务报酬发放比例。鼓励脱贫劳动力利用自身优势,实现自主创业就业并带动就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小微经济”等,支持脱贫人口在城镇、聚居点等地从事个体经营,创办小规模经济实体;支持脱贫人口通过临时性、非全日制、季节性、新就业形态等多种形式灵活就业;支持设立劳务市场、零工市场,建立用工调剂机制,拓展就近就业渠道。开展技能培训促就业。建立脱贫人口培训需求台账,提高培训的科学性、针对性,促进“人有一技之长”脱贫人口占比稳步提高。对参训人员,按规定给予补助。深化“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落实好雨露计划资助政策,应补尽补。摸清往年未就业和今年新毕业的“雨露计划”毕业生,确保就业率不低于90%

落实各类综合保障措施,提升转移性收入。

落实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推进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扎实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工作,按要求提高农村低保保障。及时兑现各类奖补政策。及时兑现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生态补偿金补贴等,保障脱贫群众种粮积极性。及时落实各类产业、就业奖补政策,实现产业发展奖补资金“应补尽补”,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等奖补资金“应拨尽拨”,激发脱贫群众主动发展生产、主动就业。落实特殊群体关爱政策。加大对残疾、计生家庭、老人、孤儿、特困对象等群体关爱,足额兑现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计生家庭奖励扶助金、养老保险金、高龄补贴等政策。对高龄独居老人和孤儿要引导子女及亲属落实赡养、抚养义务。续落实临时救助措施。将临时救助作为补齐脱贫人口增收短板的辅助性举措,通过发放临时救助金、发放实物、提供转介服务等方式,按照个人对象救助标准和家庭对象救助标准及时实施临时救助,切实帮助脱贫人口家庭解决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的生活困难。

加强帮扶项目资产管理,促进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

盘活村集体资产。落实好支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抓好项目设计和实施,切实发挥带动增收效益。引导支持乡村盘活闲置土地、荒地、水面等资源,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带动并及时发放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收益分红。强化经营性资产管理。加强确权到村的经营性扶贫和衔接项目资产运营管理,防止闲置浪费,督促市场主体及时足额支付租金、兑现分红,收益分配倾斜支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健全帮扶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建立健全“带得准、带得稳、带得久”的联农带农机制,完善联农带农协议内容,明确带动发展生产、务工就业、资产收益、救助帮扶等利益联结方式,明确提供的就业岗位、带动数量、带动标准等绩效目标。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建立帮扶资金支持项目的收益率与经营主体联农带农效果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引导经营主体与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主动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增强经营主体联农带农的积极性、主动性,督促市场主体及时足额支付薪金、兑现分红等。加强农户个人资产经营管理。应统尽统农户存款利息收入,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包更多农村土地增加脱贫人口经营权租金收入,帮助有条件的农户通过出租房屋、车辆来增加家庭的租金收入,同时对享受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的脱贫户、监测对象落实好贴息政策,切实提高农户个人资产经营管理能力,积极助力脱贫人口家庭持续增收。深化农村改革。认真做好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延包、承包地“三权分置”、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新一轮农村改革,鼓励支持各地推广农业生产“大托管”“小田变大田”、村级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等模式,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脱贫群众财产性收入。

落实好各项定向补贴政策,推进降本减负。

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常态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问题监测预警,落实好危房改造补助、医疗报销、医疗救助、各类教育补贴等,减轻脱贫群众生活负担。落实好金融支持政策。推进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应贷尽贷”,执行脱贫群众贷款贴息政策,减少群众发展压力。推进移风易俗减轻支出。持续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弘扬文明健康时代新风、遏制婚丧喜庆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炫富斗富、盲目攀比等歪风陋习,树立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深化大帮扶”,汇聚增收合力

深化领导联系帮扶。持续贯彻落实领导联系帮扶制度,推动五级书记带头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督促提醒各级领导到联系帮扶县、乡、村开展调研,指导乡村全面做好产业、就业等促增收重点工作深化定点帮扶。引导中省定点帮扶单位要持续在政策资金、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我县倾斜支持,督促抓好现有帮扶项目措施落实,发挥衔接资金效益,突出联农带农作用。用好帮扶资金,支持乡村产业发展,助力帮扶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消费帮扶力度,推动由“单方采购”到“互相采购”“单一采购帮扶产品”到“全面采购农业商品”的转变,带动农户增收。深化驻村帮扶。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要团结带领好村“两委”成员,突出抓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组织实施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稳岗就业等脱贫群众增收重点工作。要进一步压实帮扶责任,逐组逐户逐人全面排查了解户内增收真实情况,破解政策落实堵点,把送钱送物帮扶变为送产业、送项目、保就业,有效激发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内生动力。深化社会帮扶。充分整合东西部协作帮扶、省内对口帮扶和托底性帮扶等资源,发挥社会力量在资金、技术、市场、项目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引导社会组织精准对接产业项目、技术服务、文化下乡等内容,激发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